服务热线
《科创板日报》4月30日讯 (研究员 金博)从5月1日起,沪深北交易所将开始正式实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下称“指引”)。
这是A股首个统一、标准、实用的ESG披露标准。这一“指引”,将引导和规范国内的众多上市公司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或《上市公司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报告》(ESG报告)。
根据“指引”的相关要求,上证180、科创50、深证100、创业板指数的样本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457家公司,被纳入了强制披露名单。按照规定,这些公司最晚应在2026年首次披露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
中财绿指首席经济学家施懿宸对媒体表示:“从‘倡导自愿披露’到‘部分企业强制披露’,加强ESG信息披露,已经是大势所趋。”
在国际形势和国内政策地双重推动下,A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制度,正逐渐深入人心。截至当前,全国5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已有760多家主动披露了2023年ESG相关报告,占已披露年报公司数量比例为47.42%。
而在去年,有超180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2年ESG相关报告,占比超过三成。
为何要“标准化”披露?
ESG是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的缩写,在国际社会的推动引领下,已成为衡量上市公司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
在我国,对上市公司的ESG信息强制披露,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此次《指引》的正式施行,可以看作最高监管层迈出推动ESG信息强制披露的第一步。
此前数年,对ESG信息披露的试点一直在小步进行中。今年2月8日,沪深北交易所对“指引”公开征求意见,由此开始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对比2月的征求意见稿,此次正式发布的“指引”对多处条文进行了修订,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
一是明确对不同重要议题的披露要求。具备财务重要性的议题,需按照四要素框架(即“治理”“战略”“影响、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与目标”)进行披露,以保持和国际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准则的衔接;
二是增加议题明细。指引附件中直接列明所包括的议题列表,便于公司执行;
三是对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作出衔接安排。应当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按照指引规定披露或自愿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无需再披露社会责任报告;
四是适当放宽部分披露要求。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披露时间,要求在4月30日前披露,但不要求必须和年报同时披露。另一方面,对于部分难度较高的定量披露要求,增加了定性替代披露的缓释措施。对于预期财务影响、除应对气候变化外的议题适应性评估等,由强制披露修改为鼓励披露,适当缓解公司披露压力;
五是完善具体披露要求和文字表述。
综合来看,“指引”将披露的内容分为了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维度,设置了21个具体议题:
其中,环境信息披露设置了应对气候变化、污染物排放、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八个议题;社会信息披露设置了乡村振兴、社会贡献、创新驱动等九个议题;可持续发展相关治理信息披露,设置了利益相关方沟通、反不正当竞争等四个议题。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认为:“指引”的出台,完善了我国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将进一步推进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规模的显著增长,这对我国上市企业吸引全球投资者、走出国门投资海外,都有正面意义。
在具体实施方面,三大交易所也根据各自特点做了不同说明。上交所方面表示,上证180、科创50指数样本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应当最晚在2026年首次披露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同时鼓励其他上市公司自愿披露。
深交所则明确设置过渡期安排,报告期内持续被纳入深证100、创业板指数样本公司,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最晚可在2026年4月30日前首次披露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
根据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北交所称不对可持续发展报告作强制性披露规定,鼓励公司“量力而为”,循序渐进推动上市公司加强披露。
据星矿数据,目前按“指引”要求需强制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的457家A股上市公司中,还有近60家未发布ESG报告。
国资央企上市公司是实施主力
其实,关注ESG评级或ESG表现对企业信用的影响,在全球资本市场只是近十年的事。
特别是2017年以来,国际三大评级机构逐步在信用评级中引入ESG因素,由此开始引领风潮。这也逐渐使得ESG理念进入中国并得到普及,而相关政策及监管制度的逐步完善,使ESG与企业经营及风险水平的关联度也逐渐提升。
在这个领域,应该说国资央企充当了主力军角色。两年前的2022年5月,国资委发布了《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明确指出:要推动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业治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推动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
与此同时,多只央企ESG主题指数也在去年密集发布。如去年5月4日,中证诚通央企ESG指数、中证央企ESG50指数正式发布;同年5月8日,中证国新央企ESG成长100指数正式发布。
来自《中央企业上市公司环境、社会及治理(ESG)蓝皮书》的数据显示,国资央企上市公司在ESG信披方面发挥了表率作用。70.4%的央企上市公司发布了独立的ESG报告(包括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1个百分点。
“438家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实现ESG信息披露的全覆盖。”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衣学东早前公开表示。
申万宏源报告指出,A股央企上市公司占全市场总市值比例高达29%,是中国资本市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央企的ESG信息披露制度,对资本市场具有不言而喻的引导意义。
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国企混改和员工持股研究中心负责人朱昌明就此认为:“目前,上市国企尤其是上市央企的ESG报告披露水平,明显高于同期A股其他类型上市公司。”
在朱昌明看来,随着更多投资机构将ESG指标或评级纳入公司价值评估体系,ESG有望充当重塑央企估值的有效抓手,在构建中国股市估值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过,亦有市场观点认为,央企国企固然有标杆意义,不过还是要看市场企业的真实需求。
“特别是包括新能源、医药等涉及海外业务布局的上市公司,基于全球化布局的原因,会在ESG方面做更为深入、更为迫切地实施,这样也会倒逼企业在业务及管理层面的变革。‘出海’过程中要想行得远、走得稳,企业必须做好自身的ESG建设,良好的ESG表现亦能帮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赢得良好声誉。”
亦有市场人士表示,从国内现阶段来看,要将ESG信息制度建设真正推到实处,尚任重而道远。(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