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服务热线

151-9001-1707

行业新闻

2023年值得期待的三大ESG趋势
发布时间:2022-12-10 浏览:163

2022年已经接近尾声,回顾这一年,ESG依旧是市场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


  不过,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国内外对ESG的态度不尽相同。


  在国内,ESG继续保持着「一边倒」的发展势头。


  越来越多的企业、学术界、投资者、媒体开始入局ESG,并采取积极的ESG行动。


  而在海外,ESG却遭受了强烈的冲击。


  从马斯克公开抨击ESG,到ESG基金出现大量回撤,再到近期诸多长线资金因贝莱德的ESG策略从其撤资,反对ESG的声音愈发响亮。


  甚至有人发出感叹,「是时候对ESG说安息了(It’s time to say RIP to ESG)」。


  但正如我们在文章《ESG时代要终结了么?》中所说:


  「ESG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而绝非终结。」


  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全球范围内声势浩大的ESG监管行动。


  整体来看,「监管」是2022年全球ESG发展的主题


  一方面,ESG监管行动是全球性的。


  不仅在ESG投资的主战场——欧洲和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印度以及中国内地和香港市场,也均在ESG监管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另一方面,ESG监管对象和内容是全方位的。


  从实体企业到投资者,从信息披露到投资行为,从打击「漂绿」到激励领先,ESG监管渗透到了ESG生态的方方面面。


  同时,ESG监管方式也是多元的。


  推动立法、出台政策、加强审查、提供指南等多种监管方式,避免ESG发展「偏航」。


  因此,伴随监管和参与者自醒,一个更加健康、可持续的ESG生态正在重塑。


  进入2023年,监管依旧将是全球ESG发展的重头戏。


  与此同时,其他方面也会出现新的行动进展和发展趋势。


  接下来,我们将分享2023年值得市场期待的三大趋势,供大家讨论。


  减碳压力「外溢」更显著


  2023年,减碳压力的「外溢」现象将更加显著。


  这种压力主要沿着两条传导链进行「外溢」:


  一是沿着投资链,从投资者到企业;


  二是沿着产业链,从核心企业到上下游企业。


  截至11月9日,格拉斯哥净零排放金融联盟(Glasgow Financial Alliance for Net Zero, GFANZ)的签署方达到了550家,资管规模超过了66万亿美元。


  2023年值得期待的三大ESG趋势


  这些签署方拥有一个共同目标:到2050年实现覆盖范围一、二、三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因素在于其投资组合也要实现该目标。


  因此,不断遭受公众舆论和政治因素压力的「金主们」,不得不将压力传导至被投企业。


  9月20日,全球最大主权基金——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GPFG)宣布:到2050年,其全部被投企业都将实现「净零」排放。


  根据MSCI对53家核心指数成分股的研究,针对公司制定的气候战略,投资者投出反对票的比例从2021年的3.1%,上升到了2022年的9.6%。


  同时,越来越多投资者担心企业所制定的气候战略不够宏伟,无法达到《巴黎协定》温升目标的要求。


  新的一年,投资者势必将加速向「净零」目标迈进,即对潜在标的和资产组合提出更高的减排期许。


  除了投资链的传导效应外,产业链也同样存在减碳压力「外溢」现象,而且后者会受到前者的影响和刺激。


  目前处于产业链核心地位的企业,均已制定「净零」目标。


  但由于全球产业分工,这些企业的排放并非都来自自身运营。


  因此,为实现「净零」目标,这些核心企业将凭借在产业链中的影响力,对上下游企业提出严格的减排要求。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苹果公司。


  苹果的「净零」目标是到2030年,使包括产品在内的全部碳足迹实现碳中和,并且相关排放量与2015财年相比减少75%。


  早在2020年4月,苹果就实现了自身运营的碳中和,剩余的减碳压力实际上在排放占比更大的苹果产业链上。


  2023年值得期待的三大ESG趋势


  今年10月,苹果发起了一项倡议,呼吁其全球供应链采取「去碳化」运营,并100%使用可再生能源。


  为此,全球范围已有200多家供应商加入该倡议。


  中国也有55家主要生产合作伙伴承诺,100%使用可再生能源为苹果生产产品。


  相比第一条传导链,中国企业或将首先感受到来自第二条传导链的减碳压力。


  随着越来越多的产业链核心企业开始选择采购新能源设备、租用「碳中和」办公大楼、使用「碳中和」数据中心,并与「碳中和」工厂签订合同,减碳表现不佳的企业将很难拿到优质订单。


  更重要的是,已经取得低碳效益的供应商,会想方设法地扩大其优势,通过建立产业链的「低碳」壁垒,将其他竞争对手排除在产业链之外。


  虽然这种情况不会在2023年立刻出现,但新的一年会看到类似尝试和发展趋势。


  ESG基金监管更严格


  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ESG基金规模获得了极大增长。


  但这些宣称要为地球和人类创造价值的ESG基金,却未受到严格监管。


  在此背景下,大量「伪ESG」基金滋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并损害了投资者的价值诉求。


  不过在近两年,对ESG基金名称、基金分类和披露义务的监管兴趣显著增加。


  作为该领域的先导,欧盟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SFDR),对ESG基金提出了更透明的报告要求和分类标准。


  于2021年3月10日正式生效的SFDR,将ESG相关投资产品分成了三类:


  Article 6产品(「非ESG」产品):不以任何ESG因素为主要投资目标的普通产品;


  Article 8产品(「浅绿」产品):含推动环境或社会因素的产品;


  Article 9产品(「深绿」产品),以可持续投资为目标的产品。


  不同类型的产品具有不同的披露义务和内容,并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审查。


  由于SFDR及相关分类法规的出台,欧洲ESG基金可谓进行了一次「大洗牌」。


  根据晨星(Morningstar)数据,大约有600只产品被基金经理从「浅绿」产品重新分类为「非ESG」产品。


  同时,大量「深绿」产品也自动降级为「浅绿」产品。


  近期,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高盛集团、NN集团等数十只基金被取消了「Article 9」产品标签。


  管理着约8,200亿欧元的安盛投资也表示,已将21只基金从「Article 9」产品重新归类为「Article 8」产品,并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再降级24只。


  甚至由于相关监管,在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的2020统计报告中,欧洲地区的ESG投资规模首次出现缩水。


  根据晨星(Morningstar)的研究,欧洲贴标「ESG」的基金数量大约减少了23%。


  在全球范围内,这种对ESG基金分类和披露义务的监管,正获得其他市场效仿。


  例如,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也已出台政策,以规范就投资决策中整合 ESG因素进行披露。


  在全球最大的基金市场,美国正就一项有关ESG基金和投资顾问的法规,公开征询市场意见。


  与此同时,美国SEC下设的气候和ESG工作小组,正对ESG投资的「名不副实」行为进行审查和执法。


  在此机制下,纽约银行梅隆投资顾问公司(BNYMIA)和高盛资产管理公司(GSAM)分别支付了150万美元和400万美元的处罚金。


  2023年,全球范围内将会出现更多针对ESG基金名称和披露义务的监管措施,ESG基金面临更高的「门槛」。


  反观国内,包括ESG基金在内的诸多基金因「风格漂移」,备受市场诟病。


  这些贴标「ESG」的基金是否采取了系统性的ESG分析方法,是否将资金悉数投向优质的ESG标的,是否为市场创造了ESG价值,外界不得而知。


  与其他主题基金不同,ESG基金的收益应建立在不损害社会和环境价值的基础之上,甚至还兼具创造非财务效益的期许。


  在国内,ESG基金刚刚起步,投资者的「双重需求」还不太明显也非主流,但随着ESG理念的普及,ESG基金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种承载时代价值诉求的投资产品,理应得到特别关照和限制。


  虽然在2023年,国内不太可能出台关于ESG基金的监管政策,但受全球市场的影响,个别国内资管机构或将在ESG基金的产品设计和披露方面采取领先行动。


  董事会多元化特征更普遍


  如果说气候变化是全球各个国家、地区和市场已建立共识的第一大ESG议题,那么第二大非「董事会多元化」莫属。


  所谓多元化的董事会,就是能容纳及充分利用广泛的技能、经验、背景和专业知识,成员的组成能反映在性别、种族及专业知识之间的平衡。


  受疫情影响,全球服务业遭受巨大冲击,这些行业多以女性雇员为主。


  如此一来,疫情加剧了本就存在性别差异的就业现状。


  性别平等重新获得市场关注,而在董事会中增加女性成员被认为是一项有助于解决该问题的良方。


  改善性别结构是目前「董事会多元化」的主要诉求之一。


  在相关立法和市场推动下,欧洲和北美的女性董事成员占比相对较高。


  有数据显示,欧盟所有上市公司的女性董事占比约为30.6%,北美地区的这一比例为27%。


  随着这种诉求在全球蔓延开来,亚太地区也开始对此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


  在港交所官网上,有一个与此相关的独立模块——「聚焦多元化及包容性」。


  在此,港交所展示了整体港股公司的年龄、性别、独立董事分布结构。


  在港交所看来,多样性可以令企业作出合理的风险决策,并使其治理能力更强而富有洞察力;多元化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一种对业务至关重要的工具。


  自2013年起,港交所便引入有关董事会多元化的规定。


  随后,港交所要求上市公司制定多元化政策及目标,并对IPO企业的多元化特征提出要求。


  截至2021年底,在香港超过2,500家的上市公司当中,约800家上市公司仍拥有单一性别的董事会。


  为此,港交所为这些公司设置了三年的过渡期,以委任不少于一名的女性董事。


  类似监管措施也出现在其他亚太地区。


  2017年,马来西亚在其公司治理准则中引入了30%的女性董事建议;2020年,印度要求市值排名前1,000 的公司中须包括一名女性独立董事。


  今年8月份,韩国出台了新的董事会多元化政策,韩国大型公司争先恐后地任命了新的女性董事。


  2023年,亚太地区董事会多元化特征将更加普遍。


  除了性别多元化外,随着企业ESG战略推进,具有气候、数据安全、政治冲突和其他ESG知识背景的人员将出现在公司的董事会中。


  反观国内,上市公司「董事会多元化」并非一项优先议题。


  根据妙盈科技的数据,截至2022年3月31日,A股董事会女性成员比例的平均数为17.24%,其中共有 3,799家( 77.88 %)公司拥有至少1名女性董事。


  2023年,受到全球市场的影响和投资需求,A股公司将会重新考虑此议题的重要性。


  许多研究表明,拥抱多元价值的公司更具创新精神,更能在逆境中展示韧性,更愿意聆听和了解利益相关方的意见,有助于吸引及挽留年轻人才,亦避免董事会决策陷入「团体迷思」。


  因此,改善董事会多元化并非仅仅为了提高公司ESG评级,而是为了贡献企业治理体系。


  虽然仅仅依靠女性成员加入董事会,不会立即令企业实现多元化,但这将是推动企业文化进行转变的第一步。


  大胆推测,A股董事会多元化实践将走在监管政策的前面,并在2023年紧跟全球趋势获得新的发展。


  除上述三大ESG趋势外,企业ESG披露常态化、对ESG评级机构的监管以及ESG标准全球统一大业,也值得市场关注。


  当然,最受国内市场期待的还是我们的ESG披露准则。


  那么,你认为中国ESG披露准则会在2023年出台么?(本文源自:ESG老妹儿 作者:一个凡人)


Copyright 2022 腾象企业管理(苏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20220464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