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可持续发展(绿⾊低碳)⼯⼚评价”系列标准正式发布
党中央⾼度重视绿⾊发展,⼗⼋⼤、⼗九⼤将中国⽣态⽂明建设纳⼊“五位⼀体”总体布局,提出了创新、协调、绿⾊、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求加快⽣态⽂明体制改⾰,建设美丽中国。国家强调,推动形成绿⾊发展⽅式和⽣活⽅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须把⽣态⽂明建设摆在全局⼯作的突出地位,努⼒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中国制造业中长期规划提出“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发展、结构优化、⼈才为本”的基本⽅针,为全⾯部署实施绿⾊制造⼯程,⼯业和信息化部先后发布实施《⼯业绿⾊发展规划(2016-2020年)》《绿⾊制造⼯程实施指南》《关于开展绿⾊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和《绿⾊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系列政策⽂件,要求加快构建绿⾊制造体系,不断健全政策标准体系,⼤⼒推进传统制造业绿⾊化改造,推进⼯业能效提升,强化⼯业资源综合利⽤,推动提⾼清洁⽣产⽔平,积极培育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作为制造业的⽣产单元,是实施绿⾊制造的主体,也是绿⾊制造体系的核⼼⽀撑单元。创建绿⾊⼯⼚是落实绿⾊制造⼯程,推进绿⾊制造体系建设的有⼒抓⼿。截⾄2021年,我国已先后创建了六批国家级绿⾊⼯⼚,在设计、制造等产业链上培育和涌现出⼀批绿⾊龙头企业,以点带⾯形式引导企业绿⾊转型,对绿⾊制造体系起到⽰范和引领作⽤。但国家级绿⾊⼯⼚评选以引领、创新为⽬标,众多⾏业⼯⼚在推进可持续、绿⾊低碳转型发展的进程中还需更多更直接的标准依据作为技术指导。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联合数⼗家⾏业单位共同编制了“可持续发展(绿⾊低碳)⼯⼚评价”系列标准。阿⾥巴巴集团除了参与该系列标准起草外,也对其全部采信,作为电商平台绿⾊供应链评估体系的技术⽀撑。
“可持续发展(绿⾊低碳)⼯⼚评价”系列标准的评价体系更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相关要求。评价体系的建⽴参考了国际上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的建⽴模式,以及国内外ESG信息披露的相关内容。如,在采购环节强调了对采购过程的管理和供应商的管理,通过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增强可持续、绿⾊低碳发展意识,实现整个供应链的资源⾼效利⽤、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达到效益最⼤化,从⽽提升整体绿⾊竞争优势,有效规避绿⾊技术贸易壁垒。⼜如,评价体系增加了对环境影响的指标要求,以及考虑⼯⼚的社会责任、员⼯职业健康安全等,都是希望强化可持续、绿⾊低碳发展理念,使基础相对薄弱的中⼩企业⾸先能建⽴这种意识,并通过标准的应⽤实施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并提供国际⽐较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绿⾊低碳)⼯⼚评价”系列标准采⽤“1+N(通⽤+⾏业化)”标准模式。《可持续发展(绿⾊低碳)⼯⼚评价通则》规定了可持续发展(绿⾊低碳)⼯⼚的评价边界,包含基本要求、基础设施、采购、能源与资源利⽤、产品、环境排放及环境影响、低碳要求、管理体系等制造全⽣命周期的评价体系,以及以信息披露为主要⽅式的评价⽅法和要求等通⽤技术内容。建筑陶瓷和卫⽣陶瓷、⽇化、建筑施⼯机械与设备、塑料制品、制浆造纸、电⼦电器、纺织制成品及服饰等7个⾏业化标准在“通则”标准基础上更加突出⾏业的特性要求,对评价体系和评价⽅法进⾏细化,以指导⾏业化可持续发展(绿⾊低碳)⼯⼚的培育、创建和评价⼯作。
低碳要求是本系列团体标准⾸次提出。作为全球制造⼤国和⼯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制造业⽆疑是我国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在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标背景下,⼯业企业如何将⾃⾝的绿⾊发展与“双碳”发展紧密有机结合起来,是新形势下对企业的新要求和新考验,也是“⼗四五”乃⾄今后⼏⼗年产业转型发展的主旋律。本系列标准采⽤信息披露的⽅式,要求企业开展温室⽓体排放核算与报告,以及碳排放管理相关⼯作,⼀⽅⾯帮助企业摸清碳排放家底,为将来的可核查、可验证、可⽐较提供良好的数据基础,满⾜国内外⽇趋严格的减排政策和法律法规要求。另⼀⽅⾯,也是落实国家“双碳”发展战略⽬标的重要基础。企业通过开展温室⽓体核算、报告与管理⼯作,为国家制定相关科学决策提供了数据基础,也为国家层⾯有效开展各项碳减排⼯作、促进经济绿⾊低碳转型发展提供⽀撑,为全球应对⽓候变化贡献中国⼒量。